Search

【 2018第四屆藝遊味盡 】
藝遊味盡圍爐足暖心 插畫家王子麵為喜憨兒服務
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 2018第四屆藝遊味盡 】
藝遊味盡圍爐足暖心 插畫家王子麵為喜憨兒服務

(黃旭昇報導) 第四屆「藝遊味盡」歲末感恩5日晚間在新北市府市民廣場溫馨圍爐,邀新北市大安庇護農場學員,參訪十三行博物館、林家花園,435藝文特區、濕地故事館,在無障礙設施中體驗友善的文化平權,也動手體驗DIY。

晚間於悠揚的小提琴演奏聲中,展開溫馨的圍爐團聚,讓新年充滿感恩與喜樂。 廣告創意人徐文建於西元2013年發起「藝遊味盡」圍爐與參訪藝文場館,讓身障者、視障者有機會走出戶外人群,體驗新科技。

大安庇護農場提供46名身障者就業,服務項目以花卉、盆栽種植、手工精油皂、觀光導覽及園藝施作為主,近年導入木作工藝,再利用漂流木,自製貓頭鷹磁鐵、麋鹿造型擺飾等,發展出文創特色作品。

5日晚間天氣雖然微微寒冷,但溫馨圍爐中,知名插畫家王子麵、新北市議員邱烽堯、前板橋市民代表張奇薇,與許多志工協助打菜服務喜憨兒並致贈紀念品共樂。

徐文建表示,大安庇護農場每件作品都是身障者努力的成果,希望社會以實際行動支持,為身障天使加油打氣。

庇護農場學員在主任竺士偉帶領下,5日先參訪十三行博物館,導覽員貼心的分組導覽參觀常設展、擴增實境視訊直播,體驗十三行文化時的山豬與梅花鹿,在眼前跳動。 動力沙地貌沙箱、DIY襪子娃娃等活動讓農場喜憨兒愛不釋手。

導覽老師姚仲廷、林士恭細心的指導要如何黏貼玩偶,淺顯說明十三行的考古歷史。

博物館秘書錢曉珊表示,身心障礙者雖是小眾,但也是博物館重要的服務對象,早就持續推動降低各種年齡或身心障礙者參與博物館活動的限制,鼓勵平等參與文化活動。

錢曉珊說,接待過視障者以大字版文宣介紹,自閉症病友則可預約提早入博物館參觀,不受外界打擾。銀髮族親子與失智者,可以烤「人面陶罐餅乾」,體驗觸覺、味覺、視覺、嗅覺。

錢曉珊說,為貼心迎接身障人士與理解語言肢體動作背後的意義,博物館也邀專業人士培訓導覽技巧。曾經有自閉症小孩的媽媽,稱讚十三行很貼心,以往,怕打擾其他遊客或異樣眼光,她不曾帶孩子外出休閒。

庇護農場老師王昱涵、鍾依辰帶著學員參訪林家花園,透過導覽老師崔筱蓉、趙文瑜體會林園之美。濕地故事館熱心的志工導覽老師張錫塒、盧國生、黃玉梅講解新北市的濕地風貌。

竺士偉說,博物館藝文之旅初體驗,讓學員與外界接觸,也減輕照顧者的壓力,公益活動很棒。他說,新北市大安庇護農場成立於2004年,是目前北台灣唯一從事園藝服務為主的庇護工場,希望讓身障天使有學習工作技能的家,之後能往更好的地方發展,用自己的努力過更獨立、豐富的人生。

新北市府文化局長林寬裕、環保局長劉和然表示,博物館與故事館隨社會脈動提供嶄新、共享的文化服務,透過軟硬體創新與更新讓文化平權,希望民眾更樂於走進博物館。20180106 (完)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【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】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副標:黃旭昇的「擴善」人生 撰文│奚莉亞 照片提供│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,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,所跑路線包括文化、圖書、市政、教育、環保、醫藥、衛生、警察、消防和海巡,編採資歷32年。曾在2011、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、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、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、三屆的佳作。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「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,我希望是投石湖水,藉由善的漣漪,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。」身為記者的黃旭昇,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,不論是天災人禍、悲歡離合,或是各種不公不義,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,把良善傳遞出去。他強調,「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,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。」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,小學四、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,但「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」。民國77年,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,開始用筆尖發聲,一晃眼過了32年,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。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,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,記者也常被譏笑是「妓者」或弱智,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,問他為何如此「矢志不渝」?黃旭昇笑笑說,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,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,「但迷人的是,它可以參與第一線,將訊息告訴大眾,可以利用媒體發聲,幫助弱勢。」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:例如「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」,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,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,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,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,也找不到船東援助,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,喚起政府單位重視,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,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,圓滿了整件事。 還有「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」,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,和嬰兒時期的照片,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,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,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,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,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,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。 在微笑裡看到成就感 他也曾幫助一位住在上海的曾老太太找到父親的舊照。曾老太太的爸爸是抗日名將,在緬甸戰區浴血奮戰有功,當年老將軍參加抗戰時,她年僅八歲,67年的歲月過去,爸爸在腦海裡僅剩模糊影像,她踏遍了美國、新加坡搜尋父親的文物,最後在黃旭昇報導及協助下,找到了老將軍珍貴的黑白照片。而老太太跨海來台看到父親照片,激動又哽咽地喊「這是最珍貴的禮物」的畫面,黃旭昇至今仍難忘懷。 種種的新聞事件,不論是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,在台灣最遠南端部落的長者,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,為身障兒童與朋友辦了歲末溫馨圍爐活動,或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……,這種傳達希望、成就他人,「在別人臉上的微笑看到自己的成就感」,就是他在記者生涯上一直努力不輟的動力。 透過這份工作,黃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,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,或許得罪過惡勢力,但也結下更多良緣,例如金門的鳥友、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、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,大家都在默默扎根,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,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,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,再照亮他人。 努力「揚善」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,堅持著「濟弱扶貧」的理想,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;但在媒體搶即時、搶點閱率的狀況下,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、位階與職權的分別,看法與溝通的誤差,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。朋友常勸他說,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,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,比較萬無一失;但對他來說,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,如何不犯錯,如何不觸怒當局,如何維持良好關係,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,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。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,「揚善」未必獲得重視,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,但大環境如此,只有積極尋求轉念,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,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,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,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。他說,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,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。 工作之餘,他也身體力行「揚善」工作,挽袖當起志工,甚至遠赴海外助人,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,既療癒了自己、轉化挫折,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,實踐自己的信念,「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,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,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、深入部落服務,總是角色互換,但『莫忘初衷』的信念只有更強烈,從沒變更過。」 讓美好的事「被看見」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,網路上各式各樣「速食」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,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「製造業」,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,對此,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,但他反求諸己,「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?還可以做哪些事?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,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,讓一些美好『被看見』吧!」 因著這個「被看見」理念,所以他當個「投石者」,報導地方文創產業,傳達「希望」;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,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;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,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,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「行車紀錄器」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「美好」。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,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,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,甚至還不求回報,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,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,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,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,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,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。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,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,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,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、離開媒體圈,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,媒體的環境轉變,讓他感受良深,但不論環境怎麼變,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,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,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。 「人生總是變化無常,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。人生總是無能改變,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。若打開心窗,解開心結,煩惱自然就少很多。淡看人間事,瀟灑人間,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。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,多一些正向建議,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,少一些陰溝酸語。」長久的記者生涯,黃旭昇看到了「因為愛,讓小人物能捨,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。因為愛,讓小人物有得,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。」 人間多情,世間多愛,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,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,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,「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,不吝伸手,當投石湖水,不斷擴散(闊善),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,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」,這也是他將邁入「六旬老翁」的心得,持續看下去、寫下去、拍下去,觸動善心,繼續做對的事。
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孤獨是蓮花學自由 當凌絕頂覽眾山小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 社會忠實的守望者 不忘記初衷和信念 兢兢業業全力以赴 試著擷取新穎視野 報導社會廣泛面向 分享多樣生活面貌
View all posts